開發緬甸

「沒跟上緬甸,只能去印度和非洲了」
「我們當時看好緬甸就是下一個越南……,如果沒跟上緬甸,就只能去印度跟非洲了。」佳日科技的故事,就像台商南進奮鬥史縮影。來到緬甸前,他們已進軍越南十年,在當地服務中鋼、凱薩衛浴等大客戶,也曾隨紡織大廠儒鴻前進柬埔寨,並開拓印尼市場。
但隨台商在越南拓展工廠的腳步趨緩,柬埔寨又因人口紅利不若東協其他國家,因此看好緬甸會成為東南亞下個製造基地。
在緬甸接到的第一個案子,他竟遇到包商跑路。為趕上合約期限,他只能從越南調來台籍幹部,並每天早上六點半出門,親自到工地監工,持續半年,「沒辦法,開弓沒有回頭箭。」
而因工程業沒有產品,只能靠實績向客戶證明實力,取得後續訂單,因此在緬甸的第一件工程怎樣也不能搞砸。
落地要素:本人、本事、本錢
本人,是因新興國家法規和市場一日三變,若非經營者親自坐鎮,很難掌握第一手資訊,即時反應;本事,即使到了新市場,也從原有專業起家,把一口井打深;本錢,除了是要有能等待新興市場爆發、捱得下去的資本,更是要證明給客戶看,自己不是空殼公司,值得信任。
資料來源:商業周刊第1537期